論壇回顧:Charles CARCOPINO&Dorian GAUDIN&Stéphane THIDET&Nicolas TOURTE

「藝術超日常」論壇
◈ 「作品與小說的互文性二」
時間|2018/11/22(四)15:30-17:30
與談者|查理・卡克皮諾(Charles CARCOPINO)、杜立安・高登(Dorian GAUDIN)、史蒂芬・帝德(Stéphane THIDET)、尼可拉斯・圖爾特(Nicolas TOURTE)(參展藝術家)
主持人|張韻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案助理教授)

第二場「作品與小說的互文性」論壇,由策展人張君懿拋出的幾個主題開始,邀請參展藝術家們從作品的三個面向來談,一是作品發想與小說間的相互碰撞,二是創作理念,三則是自身的創作脈絡。論壇現場


Stéphane THIDET

史蒂芬・帝德(Stéphane THIDET)談到自己如何克服對場地的問題。在初期構思時,藝術家便朝向較為虛構性的操作方式,並檢視這個小說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什麼作用。然而很快地,藝術家決定跳脫這個小說,跟文本保持一定距離,不希望作品只是作為小說影像上的呈現,而是重新回歸到原本創作的軸線上,回到自己作品的本質來思考。《無暗之界》呈現的是藝術家對事物的矛盾與對立性的興趣,主要是圖像、繪畫與空間結構的問題,以及原始與馴化、自然與人工之間不易定義的界線。

Charles CARCOPINO

同樣進行錄像創作跟策展活動的藝術家查理・卡克皮諾(Charles CARCOPINO),認為自己和策展人張君懿有許多相似之處,而這次張君懿提出的策展方式,讓他感覺十分新穎。他認為在這個以小說作為空間參照基礎的策展機制,加上現地製作的操作方式,都讓這檔展覽顯得相當特別。以他過去的工作狀態而言,大多是配合導演的需求進行舞台設計,相較之下,自己的作品較不被觀眾看到。在《個人電腦音樂》這件作品中,藝術家則是想呈現聲音的視覺化畫面,將聲音轉換成波形等圖像來呈現,也就是針對聲音的物質性,將不可見化為可見。回顧藝術史上,聲音的表現同樣被創作者所重視,譬如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便以視覺性的效果來呈現聲音。這件展出作品從一個單音出發,透過各式各樣的數位聲音效果,展開其充滿人工性的一面,而其中的黑白影像,就如同映照整件裝置作品的燈光。

Dorian GAUDIN

杜立安・高登(Dorian GAUDIN)在現地製作上,儘可能使用當地的材料來進行創作。他在駱以軍的小說中找到與自身關注相近的主題,例如同理心以及對身份認同上的追尋。藝術家先將床切成兩半,取消了床原本具有的功能,並賦予它新的活動方法。當靜止的床開始在空間移動時,一方面像在尋找自己遺失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像是一場找尋新身份的過程。作品《露西之夢》隱含著清醒夢的意思,兀自移動的床,因此處在一種恍惚的狀態,且因為有了動作,彷彿重新擁有了自主性。透過物件的觀點而非人的角度來看待世界,抹除了人類自認的階級性,開啟以物件為主導的思考方式。

Nicolas TOURTE

尼可拉斯・圖爾特(Nicolas TOURTE)在接收到策展團隊的邀約信件後,就對這次的展覽產生濃厚的興趣。藝術家本身關注的是現實跟虛擬之間的關係,他認為當人類開始使用工具後,即開啟了所謂的虛擬。在跟策展人張君懿討論後,藝術家重新回到自己想要表現的方式,最後以《潮浪》、《不知》、《頌與離》三件作品來呈現自己的想法,藝術家對展場空間進行仔細觀察,以深入且精確的態度來掌握作品中的各種細節,存於其間的共通點即是科技上的意外性。而出現在作品《頌與離》中的粒子,散佈於牆面的空間中,對藝術家而言,宛如細胞的跳動與消逝,也像是人們的聚集和消散。

策展人張君懿

主持人張韻婷

現場觀眾也拋出對實際創作過程的好奇,例如史蒂芬・帝德(Stéphane THIDET)在作品中表現的光明與黑暗的概念,是否和小說直接相關?以及對於查理・卡克皮諾(Charles CARCOPINO)作品中長型場域的選擇原因等。史蒂芬・帝德(Stéphane THIDET)表示,明暗並非單純地二元對立,而是只要有光線的地方就會產生暗影,這種矛盾性即是他創作脈絡上很重要的元素。查理・卡克皮諾(Charles CARCOPINO)認為目前的作品形式,只是對空間上的介入,對觀者各自形成的解釋可能性是開放的,藝術家希望創造出一種提供觀眾穿越的身體經驗。杜立安・高登(Dorian GAUDIN)則以私人性的床,展示了一個隱含著過去的物件意義,同時也是一個充滿迴響的創作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