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回顧:藝術書寫工作坊 I

「藝術超日常」論壇
◈ 「藝術書寫工作坊  I」
時    間|2018年12月1日(六)13:00-15:00
坊    主|王聖閎(藝評人)、陳文瑤(藝評人&法語譯者)、陳飛豪(藝術家)
主持人|張韻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案助理教授)

作為「藝術超日常」論壇系列中的第一堂「藝術書寫工作坊」課程,坊主們從各自的書寫路徑切入,簡述寫作的歷程,並試圖勾勒出心目中藝術書寫的樣貌。

藝術書寫工作坊 I 現場

陳飛豪老師的書寫,建立在多重身分的轉換之間,極具「斜槓世代」工作者的多工特色。從新聞系至藝術跨域研究所,混融多重領域的書寫經驗,形成陳飛豪老師個人獨特的創作歷程。對於臺灣的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的關注,反映在檔案文件的作品呈現形式上,文字與影像同時成為爬梳國家城市記憶與政權文化更迭的利器。

坊主陳飛豪老師

王聖閎老師則以多年的藝評觀察為基底,點出藝評角色的危機。大環境中資訊接收方式的改變,今日讀者宛如「獵食者」即捕即丟的閱讀習慣,以及展覽爆量的現下環境,使得藝術閱讀的耐心逐漸流失,也削減了大眾對長篇評論的需要。藝評者原本作為藝術品與觀眾之間的橋樑,卻由於當代作品的內容愈趨複雜,且傾向場域限定的表現特色,更難依靠文字再現藝術作品的形式,或進而促使藝評文章轉向對議題的討論。

在〈是什麼讓藝評寫作仍然是件值得投入的事?〉一文中,王聖閎老師說明了一個藝評寫作者所選擇的立場:「如果我們都願意承認,能被他人認真對待、閱讀與理解,是一件幸福的事。那麼『藝評所謂何事』就有一個初解:除了深刻的批判與洞見之外,評論還必須是以前述這種形式來給予他人幸福感的一件事。」

坊主王聖閎老師

陳文瑤老師向我們分享在南藝大史評所就讀時的學習經驗,透過觀察、剖析傅柯《規訓與懲罰》等經典文本,挖掘書寫的策略與作家的思路。她以法國為例,說明藝評的產生背景,同時引出一個關鍵提問:不具備藝術創作者身分的人,如何書寫藝術?

言談至此,她引用波特萊爾的說法:即使藝評家以非常主觀的方式進行寫作,依舊以自我的投入,與相對客觀的第三者判斷能力,創造出另一種「打開」作品的方式。藝術的書寫必須是積極且全心全意的,以自身的完整性,合力建構出圓滿完整的藝術整體。

坊主陳文瑤老師

主持人張韻婷提及舉辦本次工作坊的初衷,是以「書寫」而非「評論」為題。無論個人提筆而寫的動機,是為了完成一則創作理念,抑或一篇對作品的深入評論,文字所帶來的溝通功能,終究回歸到「寫作者希望向閱讀對象表達什麼?」王聖閎也在學員提供的書寫作品裡,讀到了關於「自我表述」的迫切需要。文字作為轉譯中介,提供自我與外界的銜接,「溝通」與「表達」的意圖,即形成一切寫作的起始。工作坊接下來的課程為經典導讀、「超日常」展覽實地討論以及寫作大綱分享,最後一堂課則以學員們的藝評成果發表作為總結。(文/盧思諭)

主持人張韻婷

藝術書寫工作坊 I 全體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