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顧:Pierre-Laurent CASSIÈRE&Bernd OPPL&Jeff DESOM
◈ 「作品與小說的互文性一」
時間|2018年11月22日(四)13:00-15:00
與談者|皮埃爾-勞倫特・卡西爾(Pierre-Laurent CASSIÈRE)、伯恩德・歐普(Bernd OPPL)、傑夫・帝森(Jeff DESOM)(參展藝術家)
主持人|張韻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案助理教授)
第二屆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超日常」開幕的隔天,「超日常」的首場論壇「作品與小說的互文性」正式登場,座談從「超日常」策展人張君懿的提問展開,來自法國、奧地利以及盧森堡的參展藝術家皮埃爾-勞倫特・卡西爾、伯恩德・歐普以及傑夫・帝森現身說法,聊聊展出的作品與各自的創作脈絡,並說明他們如何回應這個由小說文本所展開的特殊策展機制。策展人張君懿首先將問題拉到展覽的脈絡上,探問三位藝術家對於北側藝術聚落的特殊樣貌,混合周圍居民的生活領域的想法,並請他們談談這次的展出作品。皮埃爾-勞倫特・卡西爾指出他針對小說的脈絡來打造這次的作品,由於小說中提及許多如電影佈景般的道具,故在創作時採取自行組裝的方式,與小說場景中的物件互動。傑夫・帝森認為北側的展場空間,正好呼應了展出的作品《後窗》,而真實生活於此地的居民,和自己的作品產生極為有趣的互動效果。伯恩德・歐普則認為本次在有章藝博館的動線設計方式相當精彩,策展人亦指出伯恩德・歐普的作品《場景調度》,對於有章藝博館二樓與三樓之間的作品敘事,起了相當關鍵的銜接作用。
伯恩德・歐普(Bernd OPPL)認為自己的作品著重於視覺上的錯置,使觀者因欣賞而產生好奇。有別於電影院裡無法專心的嘈雜環境,小型的黑盒子形式吸引觀眾去傾聽各種細節,讓他們得以進一步理解自己是如何看作品的,在某種事實上,這也是回到一種觀看自己的經驗。由於伯恩德・歐普對建築有著濃厚的興趣,他透過大量照片的剪貼與合成,讓建築彷彿擁有的情緒。他有許多創作取材於電影,再使用不同材質的東西組裝模型,藉以變化跟解構事物原本的樣貌。由於藝術家拍攝時,在攝影鏡頭的正前方連結著微型攝影棚,上面裝置著可帶動攝影機轉動的馬達,接著,在影片拍攝進行的同時,讓攝影鏡頭帶著攝影棚一同旋轉,故而能製造出影片中似靜卻躁動的奇特效果。
皮埃爾-勞倫特・卡西爾(Pierre-Laurent CASSIÈRE)的創作靈感,源於此次雙年展量身打造的駱以軍小說《翻牆者》中的場景「陳老師的房間」,場景中的物件包括床、腳踏車,以及鐵桌鐵椅等,其中的電風扇和桌子,特別符合他自己創作的特質。然而,對藝術家而言,他極力避免「再現」的呈現方式,而是傾向讓身體獲得直覺經驗的碰撞。於是,他從小說中的片段開始想像,思考著如何將這些充塞著細節的記憶呈現出來。他認為對於讀者而言,小說中層層堆疊的繁複記憶,構成讀者腦海中的一幕幕靜幀畫面,然而日常的時間仍繼續的流逝,於是一動一靜的時間感對照便成為他這件作品的起點。裝置作品《片刻》中,他創造出有別於電影的平面畫面,讓置身其中的觀眾,能感覺到強烈吹送的風以及風聲,如同進入3D的立體維度世界,像是某幀畫面的瞬間被藝術家擷取並予之凍結。作品中看似靜止,實際上卻不斷轉動的電風扇,造就看似停止的運轉狀態,某種程度上是電影技術的反向操作,顛倒運用了電影影格的動態效果。通常在一般的作品中,都會具備時間軸上的開始點與結束點,但在《片刻》裡的展出物件,卻維持著不斷進行的狀態,失去了時間性的感受。這件作品和過去的創作,其實具有相當類似的特質,其中的關鍵是「同步」,包括聲音跟影像的同步,或實體物件跟畫面的同步。過去的作品《Distorsions》屬於動態的雕塑,為了強調身體上的經驗,聲音並未透過擴大器傳送。站在作品前方時,可以感受到一股強烈且令人震撼的震動。其中最原始的概念,來自早期電影配音時,利用一些物件製造諸如雷聲等的奇特聲效。
傑夫・帝森(Jeff DESOM)的創作背景比較接近於導演,而作品《後窗》的製作大約在2010年完成。當藝術家在思考何種裝置能達到迴圈式的影像播放時,無意間發現了希區考克執導的《後窗》這部電影,因而有了現在這部作品的產生。在原本希區考克的電影《後窗》中,我們不可能一次觀看到所有的畫面,尤其同時看見每一個窗口露出的景象,傑夫・帝森將電影中漸次出現的畫面共時地並置呈現,讓觀眾自由決定想看到的事物,而不侷限在原作中所呈現的單一敘事場景。在初步的創作計畫成型後,有一些軟體或全景相機的開發者漸漸對他產生好奇,於是開始跟藝術家接洽,從那之後,傑夫・帝森開始了與這些開發設計者的合作,改編與挪用其他的電影作品,成為傑夫・帝森常用的創作手法。
除此之外,皮埃爾-勞倫特・卡西爾認為本次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同樣具有「解構」的共通概念。對於錄像、電影等對象的解構,其實就是一種「了解」對象的方式,而藝術家總是對於作品如何誕生的過程興味盎然,好奇著作品如何被製作出來。若以魔術為例,一場魔術表演得以完成,背後總是有一項最重要的魔術技巧,正如創作者不斷進行著的思索與琢磨,誕生出如幻像一般引人入勝的成果。在這樣的過程裡,藝術家最終能在作品完成時找出答案。(文/盧思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