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顧:黃小燕&張之愷

「藝術超日常」論壇

◈ 「經驗超日常」

時    間|2018年12月20日(四)13:00-15:00

與談者|黃小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系主任 & 藝術家)、張之愷(東方設計大學表演藝術學位學程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經驗超日常」論壇邀請了兩位時常在不同角色間切換的與談者;黃小燕老師是藝術家,於臺藝大美術系身兼系主任與授課教師,整日奔波於不同的行政會議與課堂間,下班後則切換成三隻貓兒的室友、繪畫專長的藝術創作者。張之愷老師則是長年實踐著音樂、戲劇、美術、文學等多重領域的整合創作,他同時是一位身心靈療癒者、臨床催眠治療師、星際馬雅曆法研究者……等,多才多藝難以定位。

藝術家黃小燕

小燕老師用兩位藝術家的故事,Irina Ionesco和Sally mann,扣接著藝術創作者以日常為創作以及超越日常的各種狀況。攝影師Sally mann身兼母職與藝術家,以最親密的距離拍攝下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卻也在孩童的個人隱私和藝術表現的平衡裡,留下令人困惑的爭議。Irina Ionesco不僅僅是拍攝女兒,還從窺視者的角度,引導孩子表演出對成熟女性的模仿造作,道德上的輿論和控訴從未少過。面對日常生活,藝術創作者對於自身人生角色的掙扎,始終是一個值得細思的問題;從日常出發的藝術創作,究竟應不應該無限上綱至超越社會認可的道德份際?

藝術家張之愷

張之愷老師則從自己的劇場創作《零點場》,聊到多年來在各種藝術領域的學習與養成,並從觀看繪畫原作的共振感受,回到能量的觀點來解釋那些超越日常的體感經驗。他認為過去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整合的那一天,因而始終抱持著等待事物發生的心情。他也發現,單一的藝術形式或既有的語言,可能已經無法呈現自己所要表達的事情。此外,他認為「共感」是面對不同藝術作品的進入方式,透過頻率的調整,觀賞者與作品彼此間會產生能量的共振,如此打開、進入的過程如同對於作品的「解碼」。

對於張之愷老師而言,無論是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或量子能量共振的說法,都代表著我們對某種尚待理解之物的解釋,其實並無所謂的標準答案。依他所見,身體是屬於三次元的存有,四次元代表著人類的心智範圍,五次元則是宇宙境界,若不同的次元間能產生連結感,即擁有所謂的「豐盛」,人與宇宙有了共為一體的存在感受。而藝術家的功能,在於傳達出一般人們無法表達、且超越日常的經驗感受,以創作顯化出更多的可能性,充分保持心靈上的自由。(文/盧思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