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日常」:未定義的策展美學演進
文/ 嚴瀟瀟 (轉載自 典藏今藝術)
「共生協作」的遊戲規則
很難不將「空氣草」與「超日常」相提並論的原因,是它們在策展理念與機制上的一致性,策展人張君懿藉此連續的策展動作,實踐(或稱實驗)的是一種打破當代藝術策展人權力中心之窠臼的替代策略,在這種策略之下,策展人與藝術家、乃至展覽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都被納入一個「共生協作」的遊戲規則中,並一同承擔其中的風險。這種無有定勢的展覽構成術在張君懿個人經驗中的萌生,要回溯至2003年她在「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所策劃的實驗性展覽「Work-Medium」,當時藝術家輪流進場、依據展場空間當下的狀況來進行現地創作的「接力」,最後終結於李如環逐一拆卸、清理之前所有藝術家作品的「歸零行動」。
這種具有時序性的「紙牌遊戲」擴展至十多年後的「空氣草」與「超日常」,同樣採取了將展呈內容的選擇權讓渡給藝術家的方式,張君懿轉而透過空間上的接續性來串聯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並且以盡量貼近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本身能動性作為隱性的工作線索,將展覽布局上的彈性,進一步接合有章藝術博物館作為機構的固有運作模式。其流程中跳脫窠臼的環節諸如:分批、分區邀請藝術家作出現地創作提案;藝術家可同步知曉同一區域其他藝術家的創作展呈樣態、選擇與之對話或者不對話;藝術家可中途更改提案、甚至在開幕前適度為空間增添作品;根據大致底定的展呈全貌來擬設展題……。
如果說「空氣草」藉由提出鮮明的鳳梨科植物意象來凸顯活躍而不應受產業化體制所規束的藝術創作主體,「超日常」則一方面藉由展題連結了作品之間、作品與細碎日常共振的頻率,同時在策展範式層面上對當代狀況作出了一種回應;另一方面,這種策展實踐明顯具有朝向創作迴游的特質,代表了一種視整個策展工作為具有能動性的主體、為一種自身即具備審美趣味的宏觀創製......➥ 閱讀全文
➥ 關於「空氣草-當代藝術中的展演力」
➥ 空氣草的生長姿態——張君懿訪談錄
➥ 低限的後自然美學之發聲──從遊戲的心靈,看空氣草的振動之力 | 文/高千惠
➥ 談「空氣草」的植物性意象及其強∕弱策進|文:王聖閎
➥ 從「空氣草」到「交陪境」:談一種原生性藝術理論的可能 | 文:王聖閎